<tt id="w4f9o"><label id="w4f9o"></label></tt>
    <dd id="w4f9o"></dd>
  • <li id="w4f9o"></li>
    <li id="w4f9o"><acronym id="w4f9o"></acronym></li>

  • <li id="w4f9o"><acronym id="w4f9o"></acronym></li>
    <progress id="w4f9o"><pre id="w4f9o"></pre></progress><progress id="w4f9o"><pre id="w4f9o"></pre></progress>

    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

    為科技人物塑像的新時代使命
    ——以“科技星斗·致敬科技工作者主題雕塑創作展”為例
    2022年12月19日10:40
    2022年11月,“科技星斗·致敬科技工作者主題雕塑創作展”在江蘇大劇院開幕,這是廣大雕塑工作者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向人民獻上的一份特色禮物,也是江蘇省文藝創作聚焦新時代主題、塑造新時代人物的一次生動匯報。

    為科技人物塑像的新時代使命

    ——以“科技星斗·致敬科技工作者主題雕塑創作展”為例

    邵曉峰

    導 言

    新時代的科技與藝術交相輝映、互促互進、協同發展,雕塑藝術在與科技人物、科技成果、科技實踐的相互激發中,取得了一系列創作、展示成果。2022年11月,“科技星斗·致敬科技工作者主題雕塑創作展”在江蘇大劇院開幕,這是廣大雕塑工作者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向人民獻上的一份特色禮物,也是江蘇省文藝創作聚焦新時代主題、塑造新時代人物的一次生動匯報。此次展覽,基于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學術藝術總主持,江蘇省雕塑家協會全體同仁在尚榮主席的帶領下,群策群力,全力展開為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35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塑像的策劃、創作、展示、傳播與弘揚,獲得了廣泛的社會美譽度。有感于此,筆者對此次雕塑創作展的“理念之源”“創新之思”“作品之美”作簡要分析與闡釋。

    《谷超豪》 作者:李津

    《吳征鎰》 作者:李巖

    《王選》 作者:謝淵

    《黃昆》 作者:陳建華

    《錢七虎》 作者:郎鉞

    《張存浩》 作者:楊明

    雕塑創作展理念之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科技的發展。2022年10月16日,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13次談到“科技”,并闡釋了科技強國、科技強軍的重要意義。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關系,他進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标P于美術、藝術、科學、技術四者之間的關系,2021年4月19日,他在視察清華大學時提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币虼?,科學、技術和美術、藝術的發展宗旨,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更好地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與提高,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但是科技工作者與藝術工作者共同的新時代使命,而且是此次雕塑創作展的理念之源。

    “藝術與科學的靈魂同是創新”。通過“科技星斗·致敬科技工作者主題雕塑創作展”,觀眾們在欣賞雕塑家們為表現科技人物形象之美而創造的藝術之美的同時,可直觀感知科技專家們潛心鉆研、傳播智慧、服務社會的生命意義,理解他們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及人民幸福之間的密切關聯。

    雕塑創作展創新之思

    此次雕塑創作展還具有重要的策劃鋪墊,早在2021年8月,由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的“美在科技——中國美術館藏科技題材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在吳為山館長指導下的策展團隊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中精選繪畫、雕塑等科技題材作品100余件,以“科技人物——求真之路開拓者”“科技事件——創新征途里程碑”“科技成就——知識應用結碩果”三個篇章向觀眾展示科技、藝術和創新的關系,形象地呈現近現代以來中國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為本次雕塑創作展實現創新之思的靈感提供了堅實的展覽策劃基礎。

    概括而言,70余件雕塑作品采取的塑造形式有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運用的塑造手法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鏤空雕;采取的表現形式有寫實、寫意、抽象、象征、烘托等。當讀者欣賞、觀摩、領會這些在寫實主義的總體氛圍中呈現出多元樣態的雕塑作品,仿佛置身于繁星璀璨的科技銀河,或實或虛、或疏或密、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長或短,但見光芒閃耀,令人浮想聯翩。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正是受惠于新時代的有益環境與有利條件,袁隆平、孫家棟、吳良鏞、程開甲、屠呦呦、王選、王澤山、黃昆、于敏、曾慶存等杰出科技工作者,他們以非凡的智慧,助力國家繁榮昌盛,帶給人們美好的生活。他們如同祖國上空的星斗,熠熠生輝,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還有一個頗具意味的現象,在這些科技人物的創作中,有的是因為感人的形象、有的是因為卓越的業績而備受雕塑藝術家的創作青睞。譬如,彭漢欽、譚云、劉晨、張曉明四位雕塑家分別塑造了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黃旭華;劉元捷、遲娣、錢為三位雕塑家分別塑造了藥學家屠呦呦;馬輝、尹悟銘、陳建華三位雕塑家分別塑造了物理學家黃昆;李巖、陳剛、朱文豪三位雕塑家分別塑造了植物學家吳征鎰;王超、樹德力、樹德力三位雕塑家分別塑造了血液學專家王振義;詹雪喜、黃永娣、冷術三位雕塑家分別塑造了雷達專家王小謨;尚榮、傅禮城,戚洪巖、尹祥明三組雕塑家分別塑造了物理學家程開甲;馮天嬌、王大力,夏一棟、秦天三組雕塑家分別塑造了火炸藥專家王澤山。

    在策劃與約稿階段,雕塑創作展還吸引了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組成員的熱心關注與積極投稿,李迅《孫家棟》、馬文甲《王大中》、彭漢欽《黃旭華》、余晨星《王忠誠》、劉松《劉永坦》、耿延民《吳文俊》、李軍《于敏》、袁超超《李振聲》等雕塑作品為助力總體展品文化韻味、藝術水準的提升帶來實質性幫助。

    雕塑創作展作品之美

    正因為科學技術與雕塑藝術的魅力皆在創新,此次展覽中的眾多作品可謂精彩紛呈、美不勝收。筆者略舉數例,以作點評。限于篇幅,只能掛一漏萬,敬請藝術家與讀者諒解。

    作為特邀創作嘉賓的吳為山,曾塑造了《李四光》《竺可楨》《周培源》《錢學森》《錢偉長》《朱光亞》《楊振寧》《南仁東》等數十件影響廣泛的優秀科技人物雕塑。他提交的參展作品《袁隆平》是全身像,表現“雜交水稻之父”腳穿雨靴,右手拿草帽,面帶微笑,神采奕奕,正低頭端詳著左手中的一把稻穗。吳為山以雕塑凝固其樸素務實、深耕大地的勞動精神,這是雕塑家對袁隆平為水稻事業奉獻一生的定格和寫照,以感謝這位老科技工作者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的巨大貢獻。吳為山身體力行,還在開幕式視頻中祝愿雕塑藝術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定信念。用注入情感的紅泥在我們的手中塑成英魂、精魂、靈魂,讓他們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這是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擔當?!?/p>

    彭漢欽所塑的《黃旭華》是全身像,表現這位核潛艇設計專家神情專注地目視前方,細細思索自己的科研進展。藝術家很在意細節,展現黃旭華習慣性地將身體重心放于右腳,左腳前伸,右手放于腹前,左手自然下垂,左肩微聳。這一別具性格的人物形象,沉靜、恬淡、內斂、睿智,顯示了這位“潛艇之父”的卓越神采。陳鋼也以全身像來塑造《吳孟超》,展現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剛從一臺艱苦的手術中下來,渾身透露著疲憊,工作服滿是皺折。他嘴巴微張,正和同事們交流著手術上的一些棘手問題。他右手下垂,緊握拳頭,左手略舉,微曲食指和無名指,這些細節塑造,生動展現了這位救死扶傷的名醫投入的工作狀態。

    馬輝創作的《黃昆》,以半身像的形式展現這位物理學家日常的工作狀態。他端坐于工作臺前,右手執筆,左手放在稿紙上。他神情深沉,眉頭略緊,正在琢磨著他的科學命題,顯示了這位科學家嚴肅的一面。另一位雕塑家尹悟銘所創作的《黃昆》,則在形式上以比較殘破而具有莊嚴感的胸像,體現了主人公目視前方、較為放松的神情,顯示了這位科學家另一種工作狀態。尚榮、傅禮城合作塑造的《程開甲》,運用的是大開大合、虛實結合的寫意雕塑手法展現其半身像。在整體上,作品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人物形象從山石中脫穎而出。程開甲背靠大山,右手抬起抵于腹前,右臂倚石,以堅毅的目光望著前方,心有所思。兩位藝術家以蒼勁的塑痕,深刻表達了這位核物理學家與眾不同的工作狀態,凸顯其堅忍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

    周阿城表現的《謝家麟》配有附加物,以襯托這位物理學家忘我的工作狀態。在他的前面,與眾不同地塑造了一個以線條呈現的物理加速器的軌道痕跡,使人能直觀地了解這位科學家的工作特點。他以質樸渾重的泥塑手法,將刻畫對象日常的工作內容、投入的工作狀態、專注的工作神情,結合他的科學研究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體現。陳剛也以附加物來烘托、彰顯作品的主題,表現吳征鎰這位植物學家在野外考察的一個生動情景。他側身坐在一根粗大的樹干上,左手拿著水壺與草帽,右手在放于右腿上的筆記本上記錄。其身體向右側傾斜,聚精會神地看著右下側樹干上生長的植物。藝術家以準確、自然的塑造方法,將常年在自然界考察植物的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內容與特色展現得生動細膩,感人肺腑。荊琦塑造的《徐光憲》也輔以道具,善于抓住這位物理化學家投入工作的一瞬間。他雙手舉起一個細頸球形的玻璃儀器,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其中的變化。藝術家深入刻畫了主人公的面部與手部,卻大膽將胸部以下的衣紋全部簡化處理,有力烘托了科技人物的工作特色,使讀者鮮明地感知他的工作性質與特征,且印象深刻。

    任艷明的參展作品《鄭哲敏》,則將這位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的工作及其形象巧妙融為一體,那放射性的線條、造型與肌理,呈現出爆炸的力度,在中間的孔洞,留出科學家的頭部形象。正是在這樣充滿力度的對比中,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也與其專業研究特征融為一體。

    結語

    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給文藝界帶來了強勁春風,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帶來可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說:“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备鶕聲r代發展的要求,以青年才俊為主要組成部分的江蘇雕塑界已探索出符合黨和人民需要的雕塑創作模式與文化特色方向。筆者衷心祝愿他們持續深化在主題性雕塑、人物雕塑、城市雕塑、民間雕塑、寫意雕塑、雕塑教育、雕塑國內外拓展、雕塑理論建設等領域的探索性實踐與創造性研究、創作、展示、傳播、弘揚,加強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的使命感,開拓新領域、接受新挑戰,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合作導師)

    責編:王紫荊 張妍妍 省文聯辦公室
    書法;臨帖
    9月8日,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宿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宿遷市畫院、宿遷市書法家協會、宿遷市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首屆書法臨帖作品展在宿遷市博物館開幕。
    美術;水彩(粉)
    2022年8月30日上午,由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粉)畫藝委會、劉海粟美術館 、常州美術館承辦的“水色江南--江蘇小幅水彩畫展”在常州美術館隆重開幕。
    江蘇;書法
    8月23日,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主辦,江蘇省書協、江蘇省現代美術館承辦的“墨韻新時代——喜迎黨的二十大江蘇書法大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
    91.av
    <tt id="w4f9o"><label id="w4f9o"></label></tt>
    <dd id="w4f9o"></dd>
  • <li id="w4f9o"></li>
    <li id="w4f9o"><acronym id="w4f9o"></acronym></li>

  • <li id="w4f9o"><acronym id="w4f9o"></acronym></li>
    <progress id="w4f9o"><pre id="w4f9o"></pre></progress><progress id="w4f9o"><pre id="w4f9o"></pre></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