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江蘇省文聯、上海市文聯、浙江省文聯、安徽省文聯主辦,江蘇省評協、江蘇省影協、上海市評協、浙江省評協、安徽省評協承辦的“當代電影長三角論壇暨‘實話實說——新時代中國電影發展研討會’”在南京召開,研討會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與會專家就十年來我國電影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彌補差距與不足,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地探究和論述?,F陸續刊發有關專家的發言文章,以饗讀者。
文藝作品要“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對于廣大電影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求創作者必須有著責任在我的主體自覺意識,以堅定的立場和飽滿的激情,弘揚傳統、擁抱時代,生產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另一方面要求創作者必須有著清晰明確的受眾定位意識,“可信”是讓受眾信任中國,“可愛”是讓受眾喜歡中國,“可敬”是讓受眾尊重中國。換言之,“講”是創作主體的權力,“好”則是大多數受眾的權利,只有主體和受眾心靈契合,才能展開中國故事的文本旅行,才能實現中國聲音的名揚四海。
人類的情感彼此相通,好的故事也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所以一部中國電影如果贏得國內受眾的歡迎,那么大抵也會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與偉大人物、英雄人物的塑造相比,因為不太會有特定歷史文化語境的距離,電影之于小人物的塑造往往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靈。
當下中國電影銀幕上的小人物,一類是為服務于時代主題而呈現,比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這一系列集錦式電影中那些踩著時代節拍、或是為時代奉獻的小人物,構成了光彩熠熠的主旋律敘事的亮色;另一類是生活在現實之中的蕓蕓眾生,比如《無名之輩》《生活萬歲》《人生大事》《雄獅少年》等影片中形態各異、真實可觸的小人物,匯集成了色彩斑斕的多元化敘事底色。
有亮色,也有底色,才是這個世界最本真的色彩。小人物是一面面可以照見人們自身的鏡子,受眾們可以從中感受流水的煙火日常,可以咀嚼人生的喜怒哀樂;小人物也是一扇扇可以看見世間萬象的窗口,受眾們可以借此認識或者思考生活的問題,無論教育問題、養老問題、醫療問題、性別問題、婚姻問題或是代際問題,看似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的的確確是老百姓的心之所系,也最能觸發他們的心靈共鳴。小人物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中國問題,“小人物”的光影實際上是人類在廣袤現實中前行的集體側影。
作者簡介
劉永昶,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南京市影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