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繼青國家一級演員,1939年生于蘇州的一個戲曲世家,髫齡即隨母學藝。1952年參加蘇州民鋒蘇劇團,后師從尤彩云,曾長生,專學昆劇旦角。1956年轉入江蘇省蘇昆劇團,受到俞振飛,沈傳芷,朱傳茗,姚傳薌,俞錫候等著名昆劇藝術家的傳授和指點,可謂集大家之所長。她嗓音圓潤厚實,吐字清晰,行腔婉轉,韻味雋永,吸收各家行腔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法,創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
主要獎項
1984年榮獲第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
1986年獲得法國維勒班市頒授榮譽市民銜;
2002年獲中國文化部頒授昆劇終身成就獎;
2002年11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合授予的“長期潛心昆曲藝術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稱號;
2006年獲美國紐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2008年1月被授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獲江蘇省第一屆“紫金文化榮譽獎章”。
昆曲電影《牡丹亭》(張繼青版)
她將“張憶青”改為“張繼青”
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樣,因為她,昆曲世界更加精彩。
1953年3月,蘇州民鋒蘇劇團在杭州排演《鴛鴦劍》,張繼青被安排扮演一個有四句唱詞的小丫頭,那是她第一次登臺。
1954年3月,蘇州市文化主管部門認為蘇劇必須向昆曲學習,藝術上“以昆養蘇”,經濟上“以蘇養昆”。于是聘請了昆曲著名旦角尤彩云來蘇劇團任教,張繼青跟隨尤彩云學習了第一個昆曲折子戲《牡丹亭游園驚夢》。張繼青后來回憶到,尤彩云先生為她開蒙昆劇,是她的幸運。
1956年10月,蘇州市蘇劇團改建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張繼青也將自己的本名張憶青中的“憶”字改為“繼”字,以“繼承發揚昆曲傳統”明志。從此,她與昆曲結下不解之緣。

張繼青在《牡丹亭》中飾杜麗娘
勤學苦練的“后天”大師
郭沫若說:“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闭\哉斯言,張繼青就是這樣的一位“后天”大師。
張繼青唱戲的先天條件并不優異,嗓音還尤為尖細。為此,她特地去學了“雌大花臉”的正旦、京劇梅派唱腔、程派唱腔等來改變自己的嗓音,并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練習,練圓場、趟馬、走邊,還有毯子功、把子功。劇院的天井、過道、墻角落等地方都曾留下張繼青艱苦練習的身影。每次上完課回到房里,她總是一遍遍地思考老師上課講解的內容,領悟后便試著將唱腔、表演、人物的內心與臺詞融為一體,然后一個人默默地練習。幾十年后再回憶過去,張繼青笑道:“既然知道缺什么,我就去學什么,基本上那個時候我的生活就是學戲、練戲、排戲?!?/p>
是她的勤奮好學,成就了人們心中的昆曲大師。

張繼青在《朱買臣休妻》中飾崔氏
昆劇皇后“張三夢”
大家都叫她“張三夢”,這名字從何而來呢?
《牡丹亭》和《朱買臣休妻》這兩部戲是張繼青的代表作。其中,尤以《朱買臣休妻》中的《癡夢》,《牡丹亭》中的《驚夢》《尋夢》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飲譽海內外,故她有“張三夢”之美譽。
元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被譽為中國古典戲曲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后”。劇中講述了少女杜麗娘因夢生情,因情而癡,因癡而亡,最后又因愛而復生的故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鶯啼婉轉,意韻無窮,把昆曲的唯美、細膩、靈動和古代大家閨秀的優雅、端莊、秀麗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少觀眾感嘆道,“看了她的表演,才知道昆曲之美?!?/p>
現代昆劇《朱買臣休妻》,講述的是年近半百的東漢寒儒朱買臣,功名未就,艱苦廝守20年的妻子崔氏終不耐貧寒,逼休改嫁,后得知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愧悔不已,在夢中癡望破鏡重圓,然而覆水難收,最終在神情恍惚中投水自盡。張繼青把崔氏這個“反派”角色的淺見短識背后的單純和內心矛盾刻畫得恰如其分。讓人感到,她的市井虛榮雖可恨,但她的悲劇性格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卻也合情合理,令人悲憫。沈傳芷老師說:“這出戲,過去是一般演演的,現在被張繼青唱出來了?!?/p>
從1983年起,她的“三夢”表演了20多年,場場爆滿,且屢獲好評。就這樣,“三夢”因張繼青名播天下,張繼青也因“三夢”被推為“昆劇皇后”。

1979年,張繼青與沈傳芷老師
美的傳承——青春版《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04年,張繼青退休后,便投入到了昆曲的傳承和教學中。白先勇先生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張繼青受邀為這部劇作的藝術指導,親授新生代昆曲演員再現經典《牡丹亭》。
張繼青認為青春版《牡丹亭》在創新的同時也充分地尊重了傳統藝術。雖然在舞臺和服裝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表演和唱腔上還是傳統的形式。青春版《牡丹亭》通過劇組到高校演講,然后再現場賣票進行巡演,并借助各種媒介宣傳的形式,幫助觀眾懂得昆曲之美。
“你看了真是很激動。昆曲竟有今天!”張繼青慈藹的目光里閃爍著興奮,“他們都有文化,該有反應的地方都會有效果,演員遇到知音表演也更賣力,相互感染,確實好?!?/p>
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癡迷于昆曲的人。白先勇先生亦稱,張繼青老師《牡丹亭》表演的觸發是其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靈感之一。

2004年3月白先勇老師與張繼青在蘇州
美自心生一脈承
白朗寧說:“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睆埨^青做到了。
張繼青認為,昆曲要傳承推廣,首先要在年輕人中找到知音。她說:“要使學生們接受戲曲的表演程式,絕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取得效果的。只要多排出適合他們的好戲來,不斷加以引導,最終他們是會喜歡昆曲的。我們類似‘導游’,起一個‘導看’作用,告訴你這個戲好在哪里?!?/p>
20世紀90年代,張繼青和同事們將《竇娥冤》中的《斬娥》一折戲作為配合高中課文教學演出內容,得到了師生們的支持。
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學“經典昆曲欣賞”的課堂上,74歲的張繼青為現場300多位學生講解昆曲旦角的表演。她現場表演了《牡丹亭》中《驚夢》《尋夢》的兩支曲子,演唱、舞蹈動作一絲不茍,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目光。
美自心生,一脈相承。在傳承發展昆曲藝術的道路上,張繼青不遺余力。

張繼青老師教授學生《牡丹亭尋夢》片斷于2012年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昆曲大師表演工作坊
這就是她,張繼青,癡情一生,只為昆曲。